植物形态
乔木。高达15米,刺粗壮,圆锥形,常分枝。羽状复叶簇生,小叶6~14,长卵形、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~9厘米,宽1~3厘米,边缘有细齿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杂性,花萼4,花瓣4,黄白色,雄蕊6~8枚,子房沿缝线有毛。荚果扁平长条形刀鞘状,熟时紫棕色,有时外被白色蜡粉。花期3~5月,果期9~10月。药材性状
本品为主刺及1~2次分枝的棘刺。主刺长3~15cm或更长,直径0.3~1cm;分枝刺长1~6cm,刺端锐尖。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。体轻,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切片厚0.1~0.3cm,常带有尖细的刺端;木部黄白色,髓部疏松,淡红棕色;质脆,易折断。无臭,味淡。来源
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。
产地分布
生于山坡林中或谷地、路边、沟旁、村舍旁的向阳处,多栽培,主产于山东等地。
采收加工
全年均可采收,直接干燥,或趁鲜切片后干燥。
性味归经
辛,温;归肝、胃经。
功效与作用
消肿托毒,排脓,杀虫。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;外治疥癣麻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醋煎涂,或研末撒,或调敷。
注意事项
《本草经疏》:凡痈疽已溃不宜服,孕妇亦忌之。
临床应用
治乳痈
皂角刺(半烧带生)15克,真蚌粉9克。上药研细。每服3克,酒调下。(《仁斋直指方》)
治产后乳汁不泄
皂角刺、蔓荆子各烧存性,等分为末,每温酒服6克。(《袖珍方》)
治胎衣不下
皂角刺烧为末。每服3克,温酒调下。(《纲目》引《熊氏妇人良方补遗》)
治乳汁不足
皂角刺、王不留行各6克,黄芪15克,猪蹄2只。煎煮至肉烂,去药渣,吃肉喝汤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治鼻咽癌
皂刺和皂角树枝克。煎汤至黄酒色,每日服3次,分2日服完。(《抗癌本草》)
刘太医道地药材·皂角刺
近年来,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普遍认可,皂角刺因在消毒排脓方面的良好药效,使其在市场上的用量大大增加,但市场上有以酸枣树的刺冒充皂角刺,使用时注意鉴别。
真品皂角刺饮片的特点:
切面木部黄白色,髓部呈海绵状,淡红棕色;周边棕褐色或棕色,质脆,易折断。
伪品酸枣刺的特点:?
多斜切片,表面铅灰色或黑色,皮孔圆形,棕色,中央具一纵线,茎分枝处具一对黑色托叶刺,刺细长尖锐,直或略弯曲;断面皮部极窄,木部呈木质化,髓部为灰褐色。???
刘太医道地饮片皂角刺,和真品特点描述一致,完全符合《中国药典》标准,属于药源中的正宗皂角刺。
刘太医道地药材皂角刺实物图▼▲切面木部黄白色,髓部呈海绵状,淡红棕色▲周边棕褐色或棕色,质脆,易折断▲刘太医道地药材皂角刺检验报告▲刘太医道地药材皂角刺成品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