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近年来使用经方对自己和亲人朋友进行身体调理感觉效果很好,特在本文中将临床运用效多的、
《汤头歌诀》第4版中温补脾肾阳虚的经方汤剂及一些我常用方剂摘选出来,方剂中的剂量是按照书中的原方剂量,参照古今剂量换算出来的。查询了网络上的一些用药常识。主要是方便自己与向我咨询的亲人朋友查询。具体用药,还须四诊合参,八钢辨证。
一、补益之剂:补益为主,治疗各种虚症
1、四君子汤:46页
组成:人参,白术,伏苓,甘草各等份(6到9克),
功用:助阳补气,益气健脾
主治:脾胃气虚,症见面色萎白,语声低微,四肢无力,食少便溏,舌质淡,脉虚缓无力。
2、小建中汤(加黄芪为黄芪建中汤):52页
组成:芍药(白芍)18克,桂枝9克,炙甘草6克,生姜9克,大枣6个,饴糖30克
功用:温中散寒,补虚,和里缓急
主治:脾胃虚寒,虚劳里急,症见腹中时痛,喜温喜按,舌淡苔白,脉细弦;或虚劳而心中动悸,虚烦不宁,面色无华,或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。
3、保元汤:56页
组成:黄芪15克,党参10克,炙甘草5克,肉桂1克半,加生姜1片
功用:温补气虚,益气温阳
主治:虚损劳怯,元气不足,症见倦怠无力,少气畏寒,以及小儿痘疮,阳虚顶陷,不能发起灌浆者。(小儿痘疮不发,属于中医气虚,灌浆就是指没有形成脓性)
4、金匮肾气丸,治肾祖方:57页
组成:丸剂:干地黄克,山药,山茱萸各克,泽泻、伏苓、牡丹皮各90克,桂枝、附子各30克,上为细末,炼蜜和丸,日两次,每服9克
汤剂:用本方十分之一的剂量
功用:补肾助阳
主治:肾阳虚损,症见腰痛脚软,身半以下(肚脐以下)常有冷感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或者小便反多,入夜尤甚,阳痿早泄,舌淡胖,脉虚弱等。
附方:
(1)济生肾气丸:本方加车前子、牛膝治疗肾虚水肿,腰重脚肿,小便不利。
(2)桂附地黄丸:本方加肉桂(去桂枝),入下焦补肾阳,消阴翳,引火归元。
汤药剂量可用:熟地12克、山萸肉、山药各6克、丹皮、泽泻、茯苓各4.5克、制附子、肉桂各3克
(3)六味地黄丸:本方减桂枝、附子治疗肾阴不足
5、右归饮:59页
组成:熟地15克,山药(炒)6克、枸杞子6克、山茱萸3克、炙甘草5克,(可加当归5克、菟丝子(制)5克)、杜仲(姜汁炒)各6克、肉桂、制附子各6克
功用:温补肾阳,填精补血
主治:肾阳不足,症见气怯神疲,腹痛腰酸,肢冷脉细,舌淡苔白,或者阴盛格阳(阳气被拒于外,出现浮热,口渴而喜热饮,脉洪而无力),真寒假热。
6、当归补血汤:60页
组成:黄芪15克,当归3克
功用:补气生血
治疗:血虚发热,症见肌热面红,烦渴欲饮,脉洪大
而虚,重按无力。
7、玉屏风散:61页
组成:黄芪12克,白术15克,防风3克
此为邓铁涛老中医用量,邓老受启于蒲辅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的经验,蒲氏认为此散用三到五钱即可,用量过重有胸闷不适之弊。
功用:益气、固表、止汗
主治:表虚自汗以及虚人易感风邪者
二、发表之剂:外感六淫之邪,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
8、桂枝汤:65页
(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)药后需喝热稀粥助药力,有扶正解肌之功。
组成:桂枝9克(去皮肉桂也可),芍药9克,生姜9克,炙甘草6克,大枣3个(颈部不适可以加葛根10克,梦多汗多加龙骨牡蛎各10克)。
功用:解肌发表、调和营卫、风伤卫(皮肤)有汗
主治:外感风寒表虚症,症见发热头痛,汗出恶风,鼻鸣干呕,口不渴,舌苔薄白,脉浮缓。
9、葛根汤:68页
组成:葛根12克,麻黄9克(去节),桂枝6克(去皮),生姜9克,炙甘草6克,芍药6克,大枣12枚
功用:发汗解表,濡润筋脉
主治:外感风寒,筋脉失养,症见恶寒发热,头痛项强,无汗,苔薄白,脉浮紧。
10、神术散:70页
组成:苍术6克、川芎、白芷、羌活、藁本、细辛、炙甘草3克,加生姜3片
功用:散寒袪湿
主治:外感风寒湿,症见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鼻塞声重,身体疼痛,咳嗽头昏,以及大便泄泻等。
11、海藏神术散:71页
组成:苍术6克、防风6克、炙甘草3克、加葱白、生姜同煎服。
功用:散寒除湿
主治:内伤冷饮,外感寒邪,恶寒无寒等。
白术汤:上方将苍术换成白术,不用葱白,名为白术汤,治疗发热有汗之症,苍术可以发汗,白术能止汗。
12、神白散:74页
组成:白芷3克、甘草1.5克、淡豆豉50粒、生姜3片、葱白3寸
功用:解表,散一切风寒
主治:外感风寒初起,症见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舌苔滑白,脉浮。
三,理气之剂
13、补中益气汤:页
本方为李东垣(李杲)“甘温除热”之代表方
组成:黄芪1.5克、炙甘草1.5克,党参1克、白术1克、陈皮1克、柴胡1克、升麻1克、当归0.6克
功用:补中益气,升阳举陷
主治:(1)脾胃气虚证,症见饮食减少,体倦肢软,少气懒言,面色晄白,大便稀溏,脉大而虚软。(2)气虚发热症,症见身热,自汗,渴喜温饮,气短乏力,舌淡,脉虚大无力,尚可见头痛恶寒,动即气喘。(3)气虚下陷,症见脱肛,子宫脱垂,久泻久痢,便血崩漏等。
四、怯寒之剂页
14、理中汤:页,加附子为附子理中汤
组成:炙甘草、人参、白术、黑干姜各9克
功用:寒客中焦,温中散寒,补气健脾
主治:中焦虚寒(中焦阳气虚有寒),症见呕吐,下利,腹痛,口不渴,不欲饮食,舌淡苔白或者白滑,脉迟缓等。或者阳虚失血,或者小儿慢惊,或者病后喜吐涎沫,或者霍乱吐泻,以及胸痹等中焦虚寒所致者。
15、真武汤:页
组成:伏苓9克,芍药9克,白术6克,生姜9克,炮附子5克
功用:温阳利水,壮肾阳,
主治:脾肾阳虚,水气内停。症见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下利,或者肢体浮肿,苔白不渴,脉沉等。
16、四逆汤:页
组成:制附子5克(先煎一个小时),干姜5克,炙甘草6克
功用:温中散寒,四肢逆冷,回阳救逆
主治:阳虚寒厥证,症见四肢厥逆,恶寒倦卧,呕吐不渴,腹痛下利,神衰欲寐,舌苔白滑,脉细微等,或者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者。
太阳病证为发热,恶寒、头痛、项强、脉浮等脉证
17、肾着汤:页
组成:伏苓、干姜各12克、白术、甘草各6克。
功用:温脾祛湿
主治:肾着病,症见身体沉重,腰以下冷痛,腰重如带五千钱,口不渴,饮食如故,小便自利(正常)、舌淡苔白,脉沉迟,或者迟缓。
五、除痰之剂
18、二陈汤:页
组成:半夏15克、橘红15克、白茯苓9克、炙甘草4.5克、加生姜3克,乌梅一个,水煎服。
功用:燥湿化痰,理气和中
主治:湿痰停聚,症见咳嗽,痰多色白易咳,胸膈痞闷,恶心呕吐,肢体困倦,或头眩心悸,舌苔白滑,脉滑。
19、苓桂术甘汤:页
组成:伏苓12克、桂枝9克(用于上感)(肉桂6克用于肝肾阳虚)、白术6克、炙甘草6克
功用:温化痰饮,健脾利湿。
主治:痰饮病,症见胸肋支满,目眩心悸,或短气而咳,舌苔白滑,脉弦滑。
六、经产之剂
20、当归生姜羊肉汤:页
组成:当归9克、生姜15克、羊肉一斤
功用:温中补虚,袪寒止痛。
主治:妇人产后腹中绞痛,及产后气血皆虚,发热自汗,肢体疼痛的褥劳证。产后血虚有寒或者气血两虚为本方的主证。
附方:
(1)、当归巴戟天羊肉汤:
组成:羊肉克,巴戟天25克,肉苁蓉15克,枸杞子10克、当归6克、生姜5片、(可加红枣桂圆各3到6粒)
功用:补肾助阳,祛风除湿,强筋健骨,治疗气血两亏的肝肾不足。
(2)、五子衍宗羊肉汤:
组成:羊肉克,枸杞子、兔丝子、覆盆子各15克、五味子10克、、车前子10克
功用:填精补髓,疏利肾气,
主治:肾虚遗精,阳痿早泻,小便余沥不尽,久不生育等症。
七、杂方:
21、猪羊骨灰固齿散:页
组成:腊月腌制的猪骨或者羊骨,火煅,研极细末,每天早晨用牙刷蘸药末刷牙。
功用:坚固牙齿,使牙洁亮。
22、软脚散(远行健足):页
组成:川芎、细辛各9克,白芷、防风各15克
用法:共研极细末,撒少许于鞋袜内
功用:活血舒筋,止痛除臭,并能润滑
主治:远行足底生疱,皮肤上长水泡样小疙瘩或者茧子,脚臭。
23、桂附杜仲汤:来自《会约》卷七,
组成:肉桂9克,附子9克,杜仲6克
主治:真寒腰痛,六脉弦紧,口舌青、阴囊缩,身战粟
用法:热服,如上焦假热拒格(抵抗),冷服
24、姜枣蜂蜜茶:
组成:生姜30到50克、红枣3到6个、蜂蜜适量
功用:温中散寒,止呕,回阳通络化湿,补益气血。
25、穿破石汤:
组成:穿破石、千斤拔各15克、牛膝、续断、薏米、伏苓、生姜各10克、大枣3个
功用:补肝肾、祛风利湿,活血通经、治疗风湿关节疼痛,腰腿痛,跌打损伤,疔疮痈肿。
用法:水煎温服
相关文章阅读:
47.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,治疗气滞血瘀与痛症
54.扶阳法(1):古人谈艾灸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