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
12月9日,成都首届公益短视频大赛获奖名单正式公布,余部作品脱颖而出,荣获党政机构组、社会组、高校组、青少年组一二三等奖及最佳导演、编剧、摄影、剪辑、传播等奖项。
此次大赛由成都市文明办等11家单位联合主办,自年7月22日启动,来自成都本地及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江苏等省市的新闻媒体、党政机关、企业、高校、社会团体、专业影视机构及个人踊跃参与,参赛者也不乏一些退休老人、小朋友等,大赛影响范围覆盖全国、全龄。
此次大赛共收到余部参赛作品,部分作品同时入围全国公益广告大赛,备受专家、学者一致好评。
通过聚焦基层社会治理、乡村振兴
参与城市文明建设
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,党政机构组一等奖作品《十二》是一部成都乡村规划师的自述,讲述了十二年间,名成都乡村规划师奔赴田间地头、对话村情民意、擘画田园蓝图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、服务乡村振兴的历程。短片中青山绿水、屋舍俨然、阡陌交通有机融合出的唯美画面,也展现了雪山下公园城市的独特魅力。
近年来,成都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牵引,聚焦基层党建、乡村振兴、人居环境改善等基层治理重点任务,谋良策、出新招、求实效,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,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。“基层治理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让老百姓说了才算。成都乡村规划师是架在老百姓与政府之间的桥梁。”据《十二》主创团队介绍,成都乡村规划师作为专业的技术人员,需要走村入户,了解老百姓对于道路、养老、教育、产业配套等资源的需求,并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为上级规划决策提供建议,满足老百姓需求,让老百姓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提升,助力城乡文明程度持续提升。
“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就是在提升市民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”主创团队表示:“我们想通过短视频,让大家了解成都乡村规划师这一群体,并呼吁更多人加入这一行列,共同推动基层治理、乡村振兴与文明创建相互促进、协调发展,助力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。”
以亲身经历为原型展开创作
在“唠叨”中感受家庭温度
“平时多喝点水,少喝点饮料;天凉了,多穿衣服,可别感冒了;少吃外卖,想吃什么妈给你做……”家人的爱意往往藏在日常琐碎的唠叨里。在社会组一等奖作品《餐桌》中,懂事的女儿在餐桌前与唠叨的母亲进行了一次对答,“好,我记得您说的话;妈,您放心吧,我会照顾好自己的;妈,我还是喜欢吃您做的饭……”但在回忆片段中,曾经的女儿并不理解母亲的关爱,频频说出伤害母亲的话,在母亲无奈的眼神中,镜头再次回到现实。不同的是,此时母亲开始渐渐淡出镜头,隐喻她的去世,女儿独自坐在餐桌前掩头痛哭:“妈,我想你了!”《餐桌》以鲜明的主题、巧妙的剧情设计、丰富的情感表达,备受大赛专家评审团青睐,在社会评审阶段也收获了余次点赞。
“这部作品内容源自我的生活经历。”据主创团队编剧韩承娟介绍,自己的妈妈像短视频中的妈妈一样唠叨,曾经的自己也像片中不懂事时的女孩一样,非常厌烦母亲说的话,直到父亲去世,经历过与亲人离别后,她才慢慢感受到长辈们饱含在唠叨中的温暖。
“我们是一个长期从事视频制作的影视机构,这是第一次尝试拍摄公益类型的短视频。”韩承娟说,今年夏天在网络上看到了大赛讯息,觉得公益文明这个主题很有趣,大赛精神也很贴合成都的气质,便决定尝试制作一部作品参与比赛。“没想到《餐桌》能够得到这么多人喜爱。接下来,我们将继续进行公益短视频创作,以更广的形式、更多的作品、更感人的表达,传播公益正能量。当前,成都正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,我们也想用这样的方式,为成都加油、助力。”
高校师生协作
用公益短视频呼吁社会关爱老人
作为外省参赛作品之一,《守巢》获得了此次大赛高校组二等奖。“我的高中同学在成都上大学,他经常与我分享发生在成都的感人故事,也将此次大赛讯息转发给了我。”《守巢》创作者之一,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三学生席丙旗说,在得知成都开展公益短视频大赛后,他联合老师、同学利用暑假的时间,拍摄、制作了这部短视频。
“时代在科技的轨道上高速发展,不懂使用智能手机、不会乘车、渐渐衰老的他们却慢慢被信息化的生活所遗忘。”席丙旗介绍,他和同学们常在学校的组织下走进社区开展老年人护理志愿服务,帮助老年人清理皮肤、活动身体、开展交流等。“长期与这些老年人接触,让我们发现其实老年人比想象中可爱,他们会积极与你分享日常、配合你的工作、感谢你的付出,只是器官的衰老,让他们无法适应生活中出现的‘新玩意儿’。我们想通过作品,唤起大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