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影评

从电影院出来,天色阴沉,空中飘着零星小雨,也恰如我的心情。如前所述,很抱歉地,我要说: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》于我,只能算一部goodenough;如果是挑剔的看官,恐怕还要批评是notgoodenough了。如果要给此作归类,恐怕还挺难的。首先当然不是剧情片。也不算传记片。目前网上的说法,一般将其视为纪录片,我以为仍不很确切。纪录片的手段是有的,但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》却不那么简单。片子的主要出镜者,则是贾平凹、余华和梁鸿,都是书写者。一开始贾樟柯想把影片命名为“一个村庄的文学”,拍着拍着觉得不妥,觉得包罗不下全部内容了,还是最后听余华无意间谈起少时游泳经历,才撷取词句,即成了现在的标题。从这之间,可略窥一二。老贾想讨论的内核,实际上还是“村庄”和“文学”;自然还有“时代”。人们常说他的电影后劲大,这种后劲更多是来自一种思考,人文的思考,社会关怀的思考。只是这一回,贾樟柯没有借助一个个虚构的故事,而是采取一种综合的形式,以记录访谈为主。说到形式,贾樟柯这次采用了一种很“文学”的结构,暂且称为“章回式结构”。这并不是他头一回这么做:《天注定》改编了四个社会旧闻,以一种藕断丝连的方式缔结;《山河故人》则采用中杯大杯超大杯三种画幅,连接过去和未来。只是这一回,他玩大了,他玩嗨了,他玩脱了:一百一十分钟的电影,十八个章节。试问!平均每一章节多少分钟?六分钟左右。这导致整部作品显得碎片化,一个话题犹未尽兴,就开始衔接,音乐响起,预备进入下一个。如果只是一两次,还好说。可是,一场电影下来,这种感觉出现十来回,仿佛对方身体不好,状态不佳,在过一种非连续生活,三分碗米算一餐粮。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。何况其间还要穿插老贾钟爱的街拍特写,反复如此,一片七次,直教人晃了神儿。类似这种纪录作品,印象里去年也有一部,叫《文学的故乡》。贾平凹在那里面也露了脸儿。个人的感想是,如果贾科长不吝工作量,拍成分集纪录片,可能会合理不少。果真要打磨精细的话,以他如今的段位,也不是太麻烦的事儿,比起给快手、英特尔拍挂名短片,岂不靠谱得多?那样的话,节奏和布局上,自然就能从容下来了。三个主要受访者,我一向不大感兴趣的余华,反而最为出彩。贵在自如,也真实。虽说一套段子反复抖,没曝出什么新鲜事,但还算不至于招人腻烦。贾平凹的长脸盘儿看着挺女相的。可能是上了岁数,给人一种端着的感觉,书桌上供一排佛像,不可谓不“郑重其事”了。梁鸿的讲述是最家族化的,情绪点最密集的一部分。可是一到动容难抑之处,咔一下就刹停,不说话了。让别人讲述沉重,多少是残忍的。可无论是不尽言的讲述者,还是有选择性展示的倾听者,一律是扫兴的。实际上,拍一个这样的作品,对贾樟柯来说应该是太简单,而非太难。他本是那么善于洞察我们所处的时代,捕捉容易被忽视的细节。在“村庄”和“文学”的母题上,可能全中国都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影像诠释者。然而,《一直游到海水变蓝》却显得不尴不尬,浮皮潦草。在诸如梁鸿父亲的白衬衫等细节上,出现许多广告片式的表现手法,这些都显得挺没必要。个人最喜欢的,还是那些摄影机对准路人的时刻,一张张人脸映现——可能这是除了制片人赵涛字幕以外,全片最为“贾樟柯”的部分了。最后,贡献一点个人吐槽:太精致而专业的摄影和打光,对于贾樟柯这样的视听风格,其实是一种损害。他最动人的东西,就是呈现那些破落的、消亡的事物,把一张张饱经风霜的众生脸孔端到你眼前,让你长久地审视。那种粗粝的、朴拙的气息,在他的近作里逐渐被冲淡了。全片最使我发笑的细节,还得是梁鸿儿子王亦梁操一口略带京味的普通话,反复说自己就读于人大附中、人民大学附属中学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,并表示河南话忘干净了。接下来母子二人的教学片段,个人蛮不喜欢,很肉麻——《山河故人》里教张到乐的时候,还没有这种感觉的。忘记乡土,首先是从忘记语言开始的。语言即历史。“团结紧张,严肃活泼”之后,我看是要“力争上游”了,像片中人物那般,倒果真“游到海水变蓝”了。这实在是一个讽刺的现实。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hkchem.net/ywdzlff/1192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