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痿的中医辩证论治第四千八百七十二期

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,由于阴茎痿软不举,或举而不坚,或坚而不久,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。但对发热、过度劳累、情绪反常等因素造成的一时性阴茎勃起障碍,不能视为病态。

  阳痿病证首载于《内经》,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篇称阳痿为“阴痿”,《素问·痿沦》中又称“宗筋弛纵”和“筋萎”。该书认为虚劳与邪热是引起阳痿的主要原因。《素问·五常政大论》曰:“气大衰而不起不用。”《灵枢·经筋》指出:“热则筋弛纵不收,阴痿不用。”隋唐宋时代的医家对阳痿的发生,多认为由劳伤、肾虚所致。

如《诸病源候沦·虚劳阳痿候》认为:“劳伤于肾,肾虚不能荣于阴器,故萎弱也。”再如《重订济生方·虚损论治》又说:“五劳七伤,真阳衰惫,……阳事不举。”因此,在治疗上亦以温肾壮阳为主。明代对阳痿成因的认识更加深入,提出郁火、湿热、情志所伤亦可致阳痿。

如《明医杂著·卷三》所言:“男子阳痿不起,古方多云命门火衰,精气虚冷,固有之矣。然亦有郁火甚而致痿者。”再如《景岳全书·阳痿》认为:“亦有湿热炽盛,以至宗筋弛纵。”在治疗方面,张景岳提出对命门火衰所致阳痿者用右归丸、赞育丸,石刻安肾丸;血气薄弱者宜左归丸、斑龙丸、全鹿丸;思虑、惊恐导致脾肾亏损者必须培养心脾,充养胃气;湿热者须清火以坚肾。

清代《杂病源流犀烛·前阴后阴源流》中又称:“有失志之人,抑郁伤肝,肝木不能疏达,亦致阴痿不起。”清代医家又主张对肝郁所致者用达郁汤,心火抑郁而不开者运用启阳娱心丸。可见对阳痿的认识已经比较全面,对其治疗也巳从审因论治的原则出发。

 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,西医学中各种功能及器质性疾病造成的阳痿,可参照本节辨证治。

本病的病因主要有劳伤久病,饮食不节,七情所伤,外邪侵袭。基本病机为肝,脾受损,经脉空虚,或经络阻滞,导致宗筋失养而发为阳痿。

一、病因

1.禀赋不足,劳伤久病

先天不足或恣情纵欲,房事过度,或手淫,早婚,均可造成精气虚损,命门火衰而致阳事不举。此外久病劳伤,损及脾胃,气血化源不足,可致宗筋失养而成阳痿。诚如《类证治裁·阳痿》所言:“阳之痿多由色欲竭精,或思虑劳神,或恐惧伤肾,或先天禀弱,或后天食少……而致阳痿者。”

2.七情失调

情志不遂,思欲过度,忧思郁怒,则肝失疏泄,宗筋所聚无能,乃成阳痿。或过思多虑,损伤心脾,气血不足,宗筋失养;或大惊卒恐,伤于心肾,气机逆乱,气血不达宗筋,不能作强,则阳事不举。此即《景岳全书·阳痿》所云:“凡思虑焦劳,忧郁不过者,多致阳痿”,“凡惊恐不释者,亦致阳痿”。

3.饮食不节

过食醇酒厚味乃成阳痿。

4.外邪侵袭

脾胃运化失常,聚湿生热,湿热下注肝肾,经络阻滞,气血不荣宗筋久居湿地或湿热外侵,蕴结肝经,下注宗筋,或寒湿伤阳,阳为阴遏,发为阳痿。

二、病机

阳痿的原因虽然众多,其基本病机为肝、肾、心、脾受损,气血阴阳亏虚,阴络失荣;或肝郁湿阻,经络失畅导致宗筋不用而成。肝主筋,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而行;肾藏精,主生殖,开窍于二阴;脾之经筋皆聚于阴器。宗筋作强有懒于肝、肾、脾精血之濡养。

心乃君主之官,情欲萌动,阳事之举,必赖心火之先动。肾虚精亏,真阳衰微,则宗筋无以作强。肝失疏泄,气机阻滞,血不达宗筋,则宗筋不聚。脾失运化,气血生化乏源.,宗筋失养。忧虑伤心,心血暗耗,则心难行君主之令,从而阴茎痿软而不举。故阳痿之病位在宗筋,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、肾、心、脾。

阳痿的病理性质,有虚实之分,且多虚实相兼。肝郁不舒,湿热下注属实,多责之于肝;命门火衰,心脾两虚,惊恐伤肾属虚,多与心、脾、肾有关。若久病不愈,常可因实致虚。如湿热下注,湿阻阳气,可致脾肾阳虚之证;湿热灼伤阴精,或肝郁化火伤及肝肾,而成肝肾阴虚之证。

此外,虚损之脏腑因功能失调,各种病理产物产生,可因虚致实。如脾虚痰湿内生,或久病人络夹瘀,可致脾虚夹湿夹痰、肾虚夹痰夹瘀之证。此外,心,脾、肾虚损之阳痿,常因欲求不遂,抑郁不欢,久之大多兼夹肝郁不舒之实证,以至病情更加错综复杂。

本病之预后,视不同病机与病情轻重不同而异,大多预后良好、恣情纵欲或思虑过度而致命门火衰,气血亏损者,适当治疗与调养,精血自能恢复。对肝郁、惊恐,湿热而致气机不畅,气机逆乱,经络阻遏者,当各种病理因素去除后,病情亦可向愈。但对先天不足,天癸缺失,或久病痰瘀闭阻经络者,则预后大多不良。

一、诊断依据

1.成年男子性交时,阴茎痿而不举,或举而不坚,或坚而不久,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。但须除外阴茎发育不良引起的性交不能。

2.常有神疲乏力,腰酸膝软,畏寒肢冷,夜寐不安,精神苦闷,胆怯多疑,或小便不畅,滴沥不尽等症。

3.本病常有房劳过度,手淫频繁,久病体弱,或有消渴、惊悸、郁证等病史。

二、病证鉴别

阳痿与早泄:阳瘘是指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,或举而不坚,或坚而不久,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,而早泄是同房时,阴茎能勃起,但因过早射精,射精后阴茎痿软的病证、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差别,但在病因病机上有相同之处。若早泄日久不愈,可进一步导致阳痿,故阳痿病情重于早泄。

三、相关检查

阳痿在西医学上有精神与器质住之别,陈常规检查尿常把。前列腺液、血脂外,还可做夜间阴茎勃起试验,以鉴别精神性与器质性疾病。如属后者应查血糖、睾酮,促性腺激素等,检查有无内分泌疾病。还需作多普勒超声,阴茎动脉测压等,确定有否阴茎血流障碍。排除上述病证后,酌情可查肌电图,脑电图以了解是否属神经性疾患。

一、辨证要点

因本病有虚有实,亦有虚实夹杂者,故首先当辨虚实。标实者需区别气滞、湿热;本虚者应辨气血阴阳虚损之差别,病变脏器之不同;虚实夹杂者,先别虚损之脏器,后辨夹杂之病邪。

治疗原则

实证者,肝郁宜疏通,湿热应清利;虚证者,命门火衰宜温补,结合养精,心脾血虚当调养气血,佐以温补开郁;虚实夹杂者需标本兼顾。

[命门火衰]

阳事不举,或举而不坚,精薄清冷,神疲倦怠,畏寒肢冷,面色咣白,头晕耳呜,腰膝酸软,夜尿清长,舌淡胖,苔薄白,脉沉细。

[证机]命门火衰 精气虚冷 宗筋失养

[治法]温肾壮阳

[方药]:赞育丸加减。本方功效温补肾阳,兼以滋养肾阴,适用于真火不足,阳虚精衰

常用药:巴戟天、肉桂,仙灵脾、韭菜子壮命门之火;熟地黄,山茱萸,枸杞子;当归滋阴养血,从阴求阳。

滑精频繁,精薄精冷,可加覆盆子、金樱子、益智仁补肾固精;若火衰不甚,精血薄弱,可子左归九治疗。

[心脾亏虚]

阳痿不举,心悸,失眠多梦,神疲乏力,面色萎黄,食少纳呆,腹胀便溏,舌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
[证机]心脾两虚 气血乏源 宗筋失养

[方药]归脾丸加减 本方有益气健脾,养心补血作用,适用于心脾不足,气血虚弱之。

常用药:党参、黄芪,白术、茯苓补气助运;当归,熟地黄、枣仁,远志养血安神;仙灵脾、补骨脂,九香虫、阳起石温补肾阳;木香、香附理气解郁。

夜寐不酣,可加夜交藤,合欢皮、柏子仁养心安神;若胸脘胀满,泛恶纳呆,属痰湿内盛者,加用半夏,川朴,竹茹以燥湿化痰。

[肝郁不舒]

阳事不起,或起而不坚,心情抑郁,胸胁胀痛,脘闷不适,食少便溏,苔薄白,脉弦。

[证机]肝郁气滞,血行不畅,宗筋所聚无能。

[治法]疏肝解郁

[方药]逍遥散加减。

  常用药:柴胡,香附、白术、茯苓,甘草健脾助主

[惊恐伤肾]

阳痿不振,心悸易惊,胆怯多疑,夜多噩梦,常有被惊吓史,苔薄白,脉弦细。

[证机]惊恐伤肾,肾精破散,心气逆乱,气血不达宗筋。

[治法]益肾宁神

[方药]启阳娱心丹加减 本方有益肾壮阳,疏郁宁神作用,适用于恐惧伤肾,心肾亏虚证。

常用药:人参、菟丝子、当归、白芍益肾补肝壮胆;远志、茯神、龙齿,石菖蒲宁心安神;柴胡,香附、郁金理气疏郁。

惊悸不安,梦中惊叫者,可加青龙齿加娱蚣、露蜂房、丹参、川芎通络化瘀。

[湿热下注]

阴茎痿软,阴囊潮湿,瘙痒腥臭,睾丸坠胀作痛,小便赤涩灼痛,胁胀腹闷,肢体困倦,泛恶口苦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
[证机]湿热下注肝经,宗筋经络失畅。

[治法]清利湿热

[方药]龙胆泻肝汤加减。本方清热利湿,泻肝坚阴,适用于湿热下注肝经之证。

常用药:龙胆草、丹皮,山栀,黄芩清肝泻火;木通,车前子、泽泻、土茯苓清利湿热;柴胡,香附疏肝理气;当归、生地黄、牛膝凉血坚阴。

阴部瘙痒,潮湿重者,可加地肤子、苦参、蛇床子以燥湿止痒;若湿盛,困遏脾肾阳气

1.节制性欲,切忌恣情纵欲,房事过频,手淫过度,以防精气虚损,命门火衰,导致阳痿。宜清心寡欲,摒除杂念,怡情养心。

2.不应过食醇酒肥甘,避免湿热内生,壅塞经络,造成阳痿。

3.积极治疗易造成阳痿的原发病,如糖尿病、动脉硬化、甲状腺功能亢进、皮质醇增多症等。此外,某些药物可影响性功能而致阳痿,如大剂量镇静剂、降压药,抗胆碱类药物等,尽量避免长期服用。

4.情绪低落,焦虑惊恐是阳痿的重要诱因。精神抑郁是阳痿患者难以治愈的主要因素。

因此调畅情志,怡悦心情,防止精神紧张是预防及凋护阳痿的重要环节。

5.为巩固疗效,阳痿好转时,应停止一段时间性生活,以免症状反复。

阳痿是指青壮年阴茎痿软,或举而不坚,或坚而不久,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而言。其病因有禀赋不足,劳伤久病,或七情失凋、过食肥甘、湿热内侵等。基本病理变化为肝、肾、心、脾受损,经络空虚,或经络失畅,导致宗筋失养而成。

临床辨证,应辨清病情之虚实,病损之脏腑,虚实之夹杂。实证当疏利。肝郁不疏者,宜疏肝解郁;湿热下注者,宜清利湿热。虚证应补益。命门火衰者宜温补下元;心脾血虚者宜补益心脾;惊恐伤肾宜益肾宁神。虚实夹杂可先治标后治本,亦可标本同治。

1.重视肝郁在阳痿发病中的重要性:从唐代以后历代医家均认为疲劳过度,房事太过是阳痿发病的主要病因。但是在现代社会,由于生活水平明显提高,医学技术逐渐进步,身体素质不断增强,以及婚姻制度的改革,房劳损伤所致阳痿者已显著减少。相反,由于生活节奏快,社会竞争强烈,工作压力大,致使精神紧张,情志内伤,肝气郁结引起的阳痿日见增多,即所谓“因郁致痿”。

其次,由于经济的发展,男女平等思想的普及,男女双方对性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,因此,容易造成阳痿患者忧郁、悲观,焦虑等心理障碍,即所谓“因痿致郁”的状况普遍存在。由于“因郁致痿”,“因痿致郁”二者相互影响,往往形成恶性循环,使病机更趋复杂,治疗更加困难。因此,充分认识肝郁在阳痿发病中的普遍性,重视解郁在阳痿治疗中的重要性。

2.用药不应过于温补:对于阳痿,不少医家多从温肾壮阳论治,滥用温补之品的现象严重,有的非但疗效不佳,反而造成肾阴耗伤,湿热内生的状况。当知肾为水火之脏,水为肾之体,火为肾之用,故用药应水中补火,或补中有清,寓清于补,乃可使火水得其养。具体而言,在温肾药的使用上应选用温而不燥,或燥性较小的血肉有情之品,如巴戟肉、肉苁蓉、菟丝子、鹿角胶,并加用黄精、熟地等从阴引阳。此外,人肝肾之经的牛膝等,以及在阳痿治疗中有一定疗效的药物,如蜈蚣,细辛,灵芝的适当选用,有利于提高疗效。

  3.提倡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:在阳痿的治疗中,许多方法对阳痿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,多种疗法的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。现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:

①心理疗法:如前所述,情志内伤在阳痿发病及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存在,用心理暗示疗法治疗恐惧伤肾、肝郁不疏的阳痿,往往有奇效,同时对其它证型的阳痿亦有一定疗效。

②外敷法:阳起石、蛇床子、香附、韭菜子各3克,土狗(去翅足,煅)7个,大风子(去壳)、麝香+硫黄各1.5克,上药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如指丁大小。同房前1小时以油纸护贴肚脐上,外用绢带固定,房事毕即去药。

③针灸法:选关元、阳关,然谷、复溜、足三里,三阴交为主穴,每日1次,每次3—5穴,10次为一疗程。其它尚有气功、按摩、中药外洗剂等方法,治疗阳痿亦有一定疗效。

姚大鹏,一九六零年生,号诗坛一怪,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,现高级中医师,高级中药师,高级心理咨询师,高级针灸师,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,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,全球生态诗刊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hkchem.net/ywzlhff/90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