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重山间黄花尽,秋风漫岭闻阳荷
进入7月,大别山腹地的洋荷姜蹭蹭地冒头了,不少市民周末回老家,纷纷在朋友圈里晒出从地里采来的洋荷姜,引得不少市民直呼馋了,真的好想吃。
回到老家,只要恰逢洋荷姜生长的季节,总是不忘和老父亲下地摘一些洋荷姜回去做个下酒菜。吃上几口洋荷姜,是那么的惬意,既能解除暑气,又能过一把嘴瘾。在城里待久了,最爱的还是家乡菜。
洋荷姜,呈紫色,形状类似竹笋,层层包裹着。这种野蔬的生命力极强,在家乡的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随处都可以见到,它虽然登不了大雅之堂,不能成为待客的主菜,但却是家乡人饭桌上一道美味佳肴。洋荷姜虽然名字叫姜,却没有姜的辛辣,更多是泥土的清香和甘甜。
每年一到夏天,小麦成熟收割的时候,尖头的洋荷姜就从土里蹭蹭蹭地冒出来。采摘了洋荷姜的嫩芽、嫩茎,把它洗净,再切成细丝,可凉拌也可以鲜炒。鲜炒配以辣椒和细盐,放到油锅里,大火翻炒几分钟,一股香气直冲鼻孔,装到盘子里,外红内白,油光水滑,叫人看着都想吃。用筷子夹起洋荷姜放入嘴里品尝之后,你会大呼过瘾,食之不忘。如果洋荷姜挖多了吃不完,可以洗净晾干,放进瓦罐腌起来当下饭菜。
洋荷姜,又名野姜、茗荷,作为野生姜科植物,本身具有很多姜的特质,可食用也可药用,营养价值颇高。食洋荷姜具有活血调经、镇咳祛痰、消肿解毒强身健体、防病祛病的功效。
阳荷,俗称观音花、阳荷姜、阳胡姜、野姜、阳藿等,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主要野生分布在中国南方诸省海拔m-m的山谷中。
有特殊的香气,素有“亚洲人参”之美誉。茗荷可做菜可调味,是营养价值极高的粗纤维食材。
每当秋风萧瑟、百花纷谢时节,其根茎处便会涌现出硕大的紫红色蕾果,开裂时妖艳妩媚、芬芳怡人,犹如奇花绽放。
其形若修竹,在春日和炎夏,碧叶婆娑,葳蕤成丛。
栽培历史悠久,在太湖大多为小规模房前屋后、田头地角零星种植,近似为野菜。阳荷植株有特殊的气味,具有驱虫害作用。因此,虫害极少。
六月初头,洋荷姜就慢慢的从土里钻了出来,小小的,嫩嫩的。闻起来,有接近于姜的味道,特别的舒服。
切好的姜笋,乳白色的内心,绛红色的外须,就像浴火凤凰。
阳荷姜是阳荷的嫩芽、茎果味道鲜美,含有丰富的维生素、多种氨基酸以及有“第七大营养元素”之称的膳食纤维,每g嫩茎和花含蛋白质12.4g、脂防2.2g、纤维28.1g、维生素C和维生素A共约95.85mg,含有铁、锌、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芳香酯。新鲜的阳荷姜通常是:鲜炒,放点辣椒一起,其味别有一种清香,吃起来特别开胃。
看一看,瞧一瞧,鲜、嫩、辣、爽、滑、色、香、味,天下没有!
青椒炒阳荷姜是最长吃的一道特色美食;一直被人们称为最健康的粗纤维菜品。
关于阳荷姜的些传说故事:
一代宗师赵朴初先生在太湖老家生活了十年,后来离家到上海读书。年早秋,赵朴老回乡视察,距上一次回乡已有六十四年。他回到了老家所在的小镇,中午在小镇吃饭。当地父老为招待他,可是费了不少心思。有人特意弄来了洋禾姜,作为一道菜。赵朴老果然味口大开,对这道菜也情有独钟,并忆起小时候母亲经常做这道菜。赵朴老还开玩笑地对夫人说:“吃了还想吃,可是肚子装不下了。”
阳荷姜的另一种是做腌菜来吃的:
药用价值:阳荷不仅可作为蔬菜食用,有活血调经、镇咳祛痰、消肿解毒、消积健胃等功效,对治疗便秘、糖尿病有特效,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。阳荷含有多种氨基酸、蛋白质和丰富的纤维素,所含纤维素还是一种不产生热能的多糖营养物质,经常食用,有利于保持消化道通畅,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,可治疗便秘,消积健胃,对于糖尿病有特殊功效。
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