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人上了年纪依旧面色红润有光泽,自己却面色晦暗、色斑遍布,还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。这难道就缺乏护肤和保养的后果吗?
并不是!——这是因为您,有瘀啦!血瘀生百病,养颜先祛瘀,中医认为“无瘀不成斑”,色斑的主要病机就是血瘀体质。
这是因为,人体内存在血瘀时,血液循环会受阻,血液流速将变慢,气血不能上泽于面,皮肤中的黑色素就不能随着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排出去,长期如此,就形成色斑。
长期酗酒的人长的酒斑、爱生气的人长的气斑和身上碰一下就青紫,都是血瘀体质的典型特征。
此外,由于“不通则痛”,血瘀体质的人身体有可能经常会发生无缘无故的疼痛,如头痛、胸痛、肋骨痛、女性痛经、男性前列腺痛等。
血瘀生百病
血瘀在脑,轻则出现头晕、头痛、犯困,重则出现脑部疾病,如脑梗、脑缺血、脑中风等;
血瘀在心,轻则出现胸闷、气喘、心慌,重则导致心血管疾病,如心梗、心绞痛、冠心病、心衰等;
血瘀在消化系统,轻则出现消化异常、腹痛、脂肪肝,重则出现消化性溃疡、肝硬化,甚至癌症;
血瘀在呼吸系统,轻则易咳、易喘、易发呼吸道炎症,重则出现呼吸困难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纤维化等症;
血瘀在胞宫,轻则气色晦暗、内分泌失调,重则易发妇科疾病,如痛经、月经不调、不孕、子宫肌瘤等。
⑴气滞型血瘀(气滞血瘀)。
这是最常见的,就是气不通了,血的运行必须依赖气的推动,气行血行,气滞血瘀。导致气滞的主要是情绪不畅,常说的肝郁,肝火大,思虑过度,郁闷,生闷气,情绪低迷...等等都属于此类,不良情绪主要伤及肝,肝是主疏泄的,最容易受情绪影响,疏泄失调,就容易发生气滞血瘀。
这种气滞不光导致血瘀,还会诱发消化系统疾病,各种肠胃炎,溃疡,腹泻等等。
不光有血瘀症(如上),还有气滞(气郁)症:两肋胁痛,走窜疼痛,胸腹胀痛,经前乳房胀痛,生气则胃痛腹泻,爱叹气,长期郁闷...
行气理气,活血化瘀。
*平时有意识的调节情绪心理,尽量积极乐观些,或者狠点,凡是影响心情的干脆不接触;
*代茶饮A:玫瑰花/3克+白梅花/3克+牡丹花/3克+红花/2克,煮水代茶饮;
*代茶饮B:玫瑰花5克+生山楂(片)若干,煮水或泡茶;
*代茶饮C:玫瑰花+玳玳花+三七花,各15克,煮水喝代茶饮。
*食疗方:针对爱哭,很脆弱,容易伤感的那种。
甘麦大枣汤:经典名方,炙甘草15克+小麦30克+大枣10个,煮水喝。
*多走路,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旅游;
*大声唱歌也能发泄;
*拍打身体,比如小腿内外(肝胆经);
*两手指交叉用拇大鱼际这个部位,轻叩膻中穴;
*中成药:(加味)逍遥丸,当然用量和频率适度即可,不用长期吃也不宜过量,只是辅助调理。
有的是天生这种性格啊,性格就很难改,怎么办?
首先要意识到这种性格的危害,然后主动去调节,上面措施可以试试,总之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办法,可以提前预防很多大问题。
⑵气虚型血瘀。
上面说的是气滞,气不通了,这里是气虚,血靠气推动,气虚推动无力也容易血瘀。
不光有血瘀症,还有气虚症:声音低落无力,没有底气,活动量稍大就出虚汗,面色萎黄,爱睡觉,容易心短气慌么,容易疲乏,抵抗力差....这个和年龄有很大关系,年龄大了,就自然气不足了,然后推动血无力就容易瘀积某个地方。另外,此种类型一般血压低。
思路是补气活血。
*食疗A:丹参+炙黄芪各5克,煮煮代茶饮,补气活血;
*食疗B:炙黄芪/20克+黑豆1两+怀山药1两,先用炙黄芪煮水再用水煮黑豆,吃豆喝汤;
*食疗C:黄芪9克+红花3克,煮水代茶饮,补气活血;
*食疗F:干桂圆5个+桑葚4克+陈皮2克;
*中成药:归脾丸或八珍颗粒,都是气血双补的,提醒减量减频率辅助用,不宜长期用。
*艾灸气海穴也可试试,提醒艾灸时间很灵活,不一定非要晚上或者艾几十分钟,几分钟也行。
提醒:补气的适合上午或白天,晚上喝了容易上火失眠。
⑶痰湿型血瘀。
痰湿堆在体内,阻塞气血运行,相当于拦路石,痰湿也是血瘀的一个常见原因,本质还是饮食不节导致脾虚运化不力所致。
不光有血瘀症,还有痰湿症:形体丰满偏胖(有的爱打呼噜),胸闷气喘,倦怠乏力,腹部胀满,舌苔白腻,口中粘腻....
痰湿用现代医学来说就是高血脂,长期不调理随着年龄增长,各种心血管疾病都来了。
化痰湿+活血化瘀。
*一切肥甘厚腻,油炸,烧烤,甜食之类基本要全戒掉,怎么清淡怎么来,这个控制不了白搭;
*加强运动是必须的,得坚持啊!
*食疗:茯苓,炒薏米仁,冬瓜,丝瓜可以常吃,薏米荷叶冬瓜粥,生姜大枣茶也能发汗祛湿,适当喝点。
*中成药:二陈丸,祛湿专用。
化痰湿是主要的,在此基础上吃点三七粉,丹参之类顺带化瘀。
⑷体寒型血瘀。
就是阳气不足了,如同水遇寒则凝固不通,血遇寒也容易发生瘀堵。
不光有血瘀症,还有阳虚症:怕冷(一年四季都怕),手脚冰凉,吃点凉受点凉腹泻,舌质偏淡,不爱喝水,性格消沉缺乏活力,尿频爱起夜,阳痿早泄等。
温补阳气是根本,顺带化瘀。
*避免进食一切寒凉,生冷,粘腻之物,包括夏天,不光温度上的,包括寒性食材,比如海鲜;
*水果别人可以多吃,体寒者不宜多吃,毕竟多数偏凉而且含糖多;
*早晨起来,一定不要跟着别人学喝凉开水,遇到太多出问题的了!
*每晚睡前泡泡脚,按摩下脚底,按摩是主要的(可加点艾叶,生姜,桂枝之类,不过要先煎煮再用这个水兑着凉水泡脚,嫌麻烦不加也没事)。
*节欲也是必须的(节欲技巧说过很多次了!)。
*艾灸关元穴,常用的补阳气的。
*中成药:小建中颗粒(脾胃虚寒);肾阳虚(金匮肾气丸),量频率自己控制下,不宜久用。
在这个基础上再吃点活血化瘀的东西,参考上面。
⑸颈椎型血瘀。
此种类型属于局部淤血。因为长期用电脑或手机,颈椎问题比较突出,颈椎发生血瘀,会导致脑供血不足,发生眩晕等症。颈椎是个关卡,这里不通畅了,受伤的是大脑这个司令部,相当重要啊!
颈椎保养问题,后面会单独出篇文章。
⑹久坐不动型血瘀。
如果上面的类型都不属于,看下是否久坐不动,从来没有运动过,没事就坐着或葛优躺着玩手机...或者一坐坐一天,中间也不起来走动下除了吃饭,时间久了也会导致血瘀,比如痔疮有相当一部分是久坐所致,身体重量都压到屁股上去了,循环不好就容易血瘀了。
改善这个,没有好的办法,自己要有意识的去动。
*每隔一个小时起来走动下活动下;
*每天抽10-20分钟运动下,形式怎么方便怎么来,散步,走路,慢跑,打球,保健操都可。
自测血瘀
只要有血液流经之地,都可能出现血瘀,诱发各种疾病。当身体有这些细微变化时更要引起重视:
①紫。舌头两侧又青又紫,嘴唇、指甲、眼周偏暗紫色;
②斑。黄褐斑、老年斑等大多数色斑,也是血瘀的征兆;
③痛。“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”,血瘀之疼痛,多为针扎样的刺痛,痛处不移,位置固定在一处或几处;
④血。皮肤常有不明乌青,是因为淤血存在于皮下造成,或受伤时凝血异常,或月经色暗有块,都可能是血瘀体质;
⑤脉。舌下静脉又粗又黑,或腿上有静脉曲张,血管弯曲且发紫;或太阳穴、手背等处青筋凸起,也预示有血瘀。
仔细对照以上症状,有1条相符就说明血瘀比较严重了。
推荐四个穴位,常按可活血化瘀,祛斑效果好~
4个美容穴
1、合谷穴
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和第二个掌骨间,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;或拇、食两指张开,以另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,拇指尖下即是;拇、食指合拢,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。
方法:双手用力按摩合谷穴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,对面部保养有很好的效果。
2、承浆穴
承浆穴位于面部,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,经常按摩有利于促进面部血液循环。
3、攒竹穴
攒竹穴位于面部,眉头内侧边缘的凹陷中,说通俗一点,眉毛生长的起点就是攒竹穴的位置。按摩双眉头凹陷处攒竹穴,能防治面部斑点。
4、太阳穴
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,眉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。按摩双侧太阳穴有促进皮肤新陈代谢,淡化斑点的效果。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精彩推荐
眼睛干涩、视物模糊,中医3个方子从肝治心,藏神!睡不着,就是心火亢盛、阴血不足上火又怕冷,上热下寒体质怎么调?老中医帮您开方暖阳气、散寒气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